遮蔽和解蔽

突然之间,我又被一个理论所填充了。

跟以前一样,同样一个东西堵住了我的道路,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就像每个电视台都不约而同播放同一部电视剧一样,甚至连中间插播的广告都一模一样。

这令我难受,是必须要看那些一模一样电视剧和广告的那种难受。

我今天被包围的这个理论就是最近很红火的『蒸发式降温』。今天一大早一个同学就在同学群里发了网易这条自媒体文章,好像名字叫『新浪微博是怎么一步步衰退的?』。我居然看完了这整篇评论员式的文章,主要是因为有个地方它谈到了『本质』这两个字。每每看到这两个字,我都会心里一紧,担心文章内容够不上『本质』这个层面。

有关本质的原话大意是如此:『……从用户心理的层面来解释为什么?产品经理会说,抓住了人虚荣心爱显摆的本性。那人为什么要显摆?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不自觉的去建立和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原话大抵如此,包括那个『的』应该改成『地』,我都没做修改。另外我也承认,我这篇文章也是一篇『评论员文章』

问题是,如果我们追问:『为什么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不自觉的去建立和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为什么是不自觉而不是自觉?』『什么是形象呢?是好的形象还是坏的形象?』等等诸如这样的问题,我在猜想作者和那些产品经理又该如何作答呢?至少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讲,我就常常想破坏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论是好的形象,还是坏的形象。

当然,我同意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需要终止怀疑,否则就没有理论和知识的产生(有关终止怀疑的知识,各位可以去看看笛卡尔、胡塞尔与维柯等等,甚至可以看看皮浪的古典怀疑论)。基本说来(但也不完全),我在我实实在在看到的东西面前,我应该终止怀疑。这个不论是经验论者还是现象论者大体都会同意,即便像休谟这种说出要一把火烧掉一切的人的眼里,看到和经验到的东西依然是真实可信的,应该终止怀疑。但我的问题是作者说的那个本质我们真得能看到吗?正如我在上段说的,我就常常有违背这个本质的意愿。所以作者这个有关本质的观点难道不值得我们怀疑吗?既然值得怀疑,又哪里来的本质可言?我是否可以说,本质二字在这里太不值钱了?抑或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本质可言?不论是哪个,作者用本质二字就已经显得草率。

在这里,作者把这个『本质』当做了不言自明的真理,他终止了该有的怀疑,他直截了当地拿来就用,他难道不担心这个『本质』出现问题吗?他一定会的,即便是隐隐约约中。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因为他想用『本质』二字让你明白他讲的是一个『本质』,换言之,『本质』已经不再是真正的本质,抑或说『本质』是不是『本质』已经不再重要,他的目的只是要让你明白他讲的是一个『本质』。

草率吗?当然草率,坦白讲,除了我举的这个『本质』问题外,文章中存在大量这样的『目的已经明确,但用途已经异化了』的关键词。它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你相信他说的东西一定是那个词所代表的东西。至于那个东西真的是什么,则被作者有意或则无意地『遮蔽』起来。

有意思的是,读者也在有意和无意中把这些问题『遮蔽』起来。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就从这个『蒸发式降温理论』来交流一下。以下简称『理论』。

我追问:『这理论为什么偏偏是现在突然红火起来,而不是以前或未来。』以及『这个理论以前就有,为什么作者和读者都没有发现?』

我的观点是,在微博红火的时候,这个理论虽然已在,但作者和读者都有意地或无意地『遮蔽』了这个理论(注意:又一个遮蔽)。

每个人都陶醉于这场自媒体浪潮中而无暇其他。用一句时髦的词语就是『很high』,high到已经看不到真实的大地。

现在人们需要对这个理论『解蔽』了,为什么是现在?因为『微博在衰退』。这是一个结论,关于这个结论还有更多的需要探讨的地方,咱们暂且放一放,我姑且认为这个结论是『自明』的。为了这个结论,人们都不约而同要把这个被遮盖的理论解蔽,让它当前在场。其实它早已在场,过去人们故意让它不在场,现在又故意让它在场。否则我们怎么揭示微博的衰退?此时,结论需要一个理论,而不是理论需要一个结论。

那为什么在解蔽的同时又要进行一些遮蔽呢?这是理论本身不能自足所导致,它需要引用其他理论来证实自己(比如上面谈的那个『本质』),但推到迫切需要一个自足的理论来支持时,他们往往就会用『本质』这些词语来遮蔽背后偌大一个理论漏洞。

但一个理论要火起来,一定需要作者和读者双方的共同努力,比如一起『解蔽』同一个理论。又比如一起『遮蔽』同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容易理解,就是上面这一段话讲的,目的为了让读者不看到他要遮蔽的东西,是为了堵住那些漏洞。那么读者为什么也会加入其中,共谋这个『遮蔽』呢?

我认为读者是为了帮助作者圆这些理论。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们想证明他们自己。证明什么?证明他们很聪明。用什么来证明?借这些被『遮蔽』掉漏洞的理论来证明他们自己。

简单说,读者也会遮蔽掉作者理论里那些有问题的地方,因为这些问题他也搞不清楚。但结论摆在那里,清清楚楚的,所以他们要证明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作者一样,遮蔽掉那些问题,假装没看见。

好一场作者和读者的『共谋』狂欢。

他们这样做目的只是为了这个结论——『微博在衰退』。所有的理论,所有的证明都是为了和这个结论相符合,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和作者『共谋』了大量的『遮蔽』『解蔽』行为。

理论因为结论而被『当场化』,并且当场火起来。

有意思,结论主导了过程,结论先行于一切。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典型的『逆过程』:从结论入手,我们再去找证据来证明这个结论。做哲学和科学的都知道,『逆过程』最终还需要『顺过程』的支持。但作者和读者不会这样想,他们共谋了一场看似『顺过程』的『逆过程』,并且深信他们的论证是自洽的,理论是自明的。

在此,我只想用一句最通俗的话反问那些共谋者:『当时微博红火的时候,怎么就没见你们站出来说蒸发式降温?』我有资格问这句话,因为我从头到尾都没有用过微博。注意,我不是说这个东西就不好。我认为『碎片化』是人的『自我放弃』。自我在这里是人格意义上的自我,而非文学意义上的自我。人容易在两个极端中得到满足,而非中间。在最好和最差这两个极端中,人是『幸福』的,关于这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再交流。

回到这里。现在清楚了,其实整个共谋的结果就是一个恒等式:结论=结论。这个等式放之四海而皆准,与什么样的理论已经无关。因为过程已经被约掉,理论已经不再重要,可以随意遮蔽,也可以随意解蔽。因此,什么微信好过微博的分析,什么自媒体问题,什么隐私问题,什么大圈子小圈子问题等等,都已不重要。

重要的就是这个结论。

有人也许会说:『好吧,我承认论证过程是以结论为导向,加入了人为的解蔽和遮蔽。但论证的过程和目的是为了吻合结论,而不是改变结论。所以,这无伤大雅,不是吗?因为结论没被改变,它永远都是对的。』如果我再追问结论为什么是正确的,对方就会回答因为是他看到的。元人你不是说经验到的东西应该终止怀疑吗?

我是这样说过,但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像直观到一朵花那样经验到『微博在衰退』吗?我们只是广大微博用户的一员,我们如何才能经验到『微博在衰退』这个结论?我们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经验到的?

写到这里,我不寒而栗。因为我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岂不谁能给出这个结论的人就有类似于『神』的地位。因为一切都目的化了,一切都为了这个目的而经历着。换句话说,一切都在为这个『神』而活着。』

这个『神』存在吗?我们以后再分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