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升初的一些指导性建议

今年成都的小升初快要结束了,这应该是最为『动荡』的一年。相关教育部门试图表达自己『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但却苦了家长们。这篇文章我不去深入分析教育这个市场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只是从一个很俗的学生家长这个角度来给大家一些经验和教训。也就是说我会假装看不到家长有些努力本身就是不对的,因为所有家长(包括我)都在这条汹涌的『洪流』中身不由己。没错!我们都身不由己,我们没有相关教育部门那么『积极』和『乐观』,我们只是在做一个家长能做的。如想跳过这冗长的正文读点稍微有点思想的内容,可以去这里

继续阅读关于小升初的一些指导性建议

『 确定性 』漩涡

追求 『确定性』的生活无疑是有害的,甚至是病态的。但如何逃离『确定性』对『我』的诱惑和陷阱,会是一个复杂话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不要凝视『确定性』漩涡,如果一旦凝视就会非常麻烦

『确定性』本是人对本质或者那些固定不变东西的理性追求,但反过来,『确定性』却会吞噬你,它会让你每天如坐针毡,小心翼翼地避免任何不确定的事情发生

『人』本无『我』,正是对『我』的迷恋才会陷入『确定性』漩涡。因为『我』必须建立在『确定性』上,否则『我』这个概念实体是不稳固的,在时间线上就不能连贯,『我』需要那些前后能连贯的时间线因子

还不止如此,『我』追求的『确定性』真的是确定的吗?真实情景是当我凝视『确定性』时,『确定性』也在凝视着我,它会让我不确定。正如当你长时间凝视一个汉字时,比如一个确定无疑的『西』字时,你会发现这个字变得不那么确定了,这真是『西』这个字吗?它为什么是『西』而不是『东』?结论是我们并不能真正把握『确定性』,我们只有在对比中才会获得短暂的确定性,比如当『东』和『西』同时放在你面前时,你才能确定哪个是『西』哪个是『东』,而不是无问西东

说了这么多,有个好消息是很多人有『我』但并没有受到『确定性』伤害。那是因为『我』在他们眼中是『自然』的,是不容怀疑的。但你一旦失去这种自信时,而又力图维护『我』这个概念整体时,『确定性』漩涡就产生了

遮蔽和解蔽

突然之间,我又被一个理论所填充了。

跟以前一样,同样一个东西堵住了我的道路,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就像每个电视台都不约而同播放同一部电视剧一样,甚至连中间插播的广告都一模一样。

这令我难受,是必须要看那些一模一样电视剧和广告的那种难受。

我今天被包围的这个理论就是最近很红火的『蒸发式降温』。今天一大早一个同学就在同学群里发了网易这条自媒体文章,好像名字叫『新浪微博是怎么一步步衰退的?』。我居然看完了这整篇评论员式的文章,主要是因为有个地方它谈到了『本质』这两个字。每每看到这两个字,我都会心里一紧,担心文章内容够不上『本质』这个层面。

继续阅读遮蔽和解蔽

焦虑的悖论

我们祖先用焦虑来调动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来避免危险。而这些危险在当代已经不存在,但我们的生理结构还在。所以用焦虑来抵抗危险的生理机制还在。

只不过危险换成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家庭问题等等。麻烦是这些危险往往并不能像古人所面临那些危险那么单纯(这里面涉及到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换言之,这些危险并不像古人那样为了躲避一只猛兽那么简单。所以麻烦就出现了,古人的焦虑在调动身体来抵抗危险时往往很快就能被释放,过程是这样的:看见猛兽→焦虑→调动身体应激反应→逃跑或则战胜猛兽→焦虑释放。

也正因为现代人面对危险的复杂性,所以我们总会出现这样的过程:遇到问题→焦虑→调动身体应激反应→解决不了问题→放大焦虑→更大调动身体应激反应→发现更多可能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继续阅读焦虑的悖论

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微信文章?

手机里用的最多的就是浏览器,但想找一个首页不推荐资讯/文章的几乎不可能,密密麻麻各种小说/八卦/美图令我想说脏话。有人推荐我用微信搜索,但我一打开微信,里面同样也是各种文章。再说,微信有搜索么?用来搜索微信文章?

历经辛苦,找到必应夸克。必应很难说是一个完整浏览器,因此强烈推荐夸克,可惜不要钱,否则我会付费的。

但以上都不重要!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各种垃圾文章。或许你已知道,现在大量自媒体都是垃圾,其中以微信文章为重灾区。垃圾不等于非硬核,民哲/民科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这些文章不是,他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讨好你。看到有人介绍他如何做成好几个爆款微信公号。他说:「90%的读者都是单细胞生物看文章不走脑子,我想让他们哭就哭,想让他们笑就笑。」

继续阅读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微信文章?

无聊又高尚的我

松江大学城(15:00) ➙ 泰晤士小镇(17:00) ➙ 徐家汇(晚饭) ➙ 衡山路 ➙ 淮海中路 ➙ 外滩 ➙ (渡船) ➙ 陆家嘴 ➙ 上海科技馆 ➙ 上海嘉瑞酒店(22:30)。一人,全程自行车约50公里,阵雨。

 不要问我怎么做到的,因为我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也不要问我为什么衡山路后就没有照片了,手机没电了……   -.- 共享充电宝果然是强需求。

 

雨花石
完成开心交代的购买雨花石任务后,坐地铁到松江

继续阅读无聊又高尚的我

共享经济不只是分时租赁

我问过 Mobike 的产品负责人这样一个问题:

我认为共享经济与分时租赁最根本的区别:是否具有横向上的社交元素。我所谓的横向社交元素是指在使用者这一层面应该有因为共享而发生的种种社交故事。其实 Uber 早期司机就是这样来使用 Uber 的,那时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为了谋生的司机。

但我们现在看到共享经济已经失去了这些。是消费主义的成功还是反社交的体现?或者 Mobike 等单车模式本就只是共享走向了分时租赁,那么是否应该有更加纯粹的共享单车?或者共享必然走向分时租赁?

Mobike 的产品负责人杨毓杰的回答是:「共享经济必然会走向分时租赁」。我显然不这样认为,比如现正在风口上的知识付费从根源上讲虽也是一种共享模式,但知识付费绝对不会走向 Mobike/OFO 这种分时租赁模式。因为如果它走向分时租赁那就已经不再是「知识付费」这个概念,而是「在线教育」这个共享经济的另外一个风口。

在「知识付费」和「在线教育」之间,我坚定地认为有个纯粹的共享模式的存在。它应该是纯 C2C 的,强社交(或则弱社交)。小密圈走的是这个路子,但它走偏了。

回到体验

这几天苹果和微信的战争闹得沸沸扬扬。有意思的是支持者并没有二元化,反倒是把苹果和微信都鄙视一通的人大有存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借此,我想谈谈「体验」。「回到体验」借鉴了新康德主义者们提出的「回到康德」,本文要阐述的就是何谓「回到体验」。

继续阅读回到体验